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History in Drama

入冬篇(一) - 娘娘手中的暖手爐

星期三叫大家猜猜我們星期六的文章將會說什麽,想不到大家反應比預期熱烈,更想不到的是原來大家很聰明,一眼就開出了!😎 上星期小編們在Facebook見到某古方護膚品牌的廣告,宣傳買滿某個金額可以加錢換購暖手爐。由於這個暖手爐正正就是我們常在古裝劇見到的那種,我們見到後立即雙眼發光!🤩因爲實在太精致太漂亮了!🤩(但我們覺得太貴了,但如果有興趣知道是哪個品牌可以PM我們)

在不少古裝劇中,尤其是宮廷劇,暖手爐絕對是冬天場景的常客,不論後宮劇《後宮甄嬛傳》、《如懿傳》,或是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和《琅琊榜》你都會見到它的身影。上至娘娘下至普通百姓(尤其是身中火寒毒的蘇哥哥),都需要靠它來保暖。🔥🔥🔥

暖手爐多為可傳熱的銅所製,其體積小巧,方便帶出街,又可以放在袖內,又稱為「袖爐」、「火籠」等 。從今出土的文物可見,暖手爐形狀有長盒型或有偏圓的,並沒有定制,但共同點就是有通氣小孔,能使之疏通熱力。 要說暖手爐的發展歷史,不得不提一樣叫「臥褥香壚」的東西。根據南朝南梁的殷蕓 《小說》卷一記載,早於漢武帝時期有一巧匠丁綬制作了一種球體香爐,其實就是香球與迷你火爐的結合,放在被褥中,可以暖床更可以薰香。

丁綬巧妙運用力學原理,使置放木炭的容器無論怎樣移動,都可以永遠處於水平位置,木炭就不會傾出,非常安全。♨️可想而知,早於漢代人們對取暖的要求已經很高,除了可以方便攜帶,更可以放之安全放在床上。

到明朝,技術更爲精進,更出現了明朝的名牌銅手爐,就是張鳴岐所製的銅手爐。張鳴岐為明末制爐名家,浙江嘉興人他所製的手爐用料為精煉的紅銅,爐身厚薄均勻之餘,更不會引發過熱問題,時人趨之若騖。 由於他的銅手爐貴精不貴多,當時只有上流社會達官貴人才可以訂制這名牌貨呢!小編爬爬資料,覺得它製的銅手爐外型變化不太大,主要以仿竹籃的外形爲主,亦配有手挽,也方便攜帶。有趣的是,不論在明代還是今日,張鳴岐製手爐依然是達官貴人家的東西,過去幾年多次成爲拍賣活動的焦點呢!👍

不過,大家看後宮劇也知道,火炭的多寡以及品種是反映娘娘的地位,這也可以看出火炭是何等珍貴的東西,因此一般黎民百姓也不可能常常把用火炭放在暖手爐中。故此,宋代時已經有人就發明了「湯婆子」取暖。 「湯婆子」其實就是高級版的熱水袋。「湯婆子」為金屬圓壺,用家只須在圓壺裡裝上熱水,封上蓋子及包布防止散熱後便可。《紅樓夢.第五十一回》也有提及:「晴雯笑道:『終久暖和不成的,我又想起來湯婆子還沒拿來呢。』」,另有詩人宋代黃庭堅在其作《戲詠暖足瓶》道:「千錢買腳婆,夜夜睡到明。」可以說宋以後,湯婆子也是百姓家過冬必備的神器!😍

説實話,雖然手爐已經小巧,但畢竟是銅制,也有點重量。娘娘們還要它捧來捧去,取點暖實在不容易呢!🧐

圖片來源:《後宮甄嬛傳》、《琅琊榜》劇照、網絡圖片

104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