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問答篇 — 王爺·貝勒爺

話說小編發覺在《天命》回憶片段中,和珅稱尚未登基的嘉慶為「貝勒」,但同時永琰又自稱「本王」,喂喂喂,究竟你是王爺定貝勒爺呀?

其實小編一直以為清代皇子在未封親王之前,可以叫「阿哥」或者「貝勒」,宗室之子也可稱「貝勒」,但原來是錯!錯!錯!

原來,清代封爵制度分了三個不同的系統:宗室、功臣及蒙古。今次小編要分享的就是最為煲劇界熟悉的「宗室爵位」。

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,「和碩親王」、「多羅郡王」、「多羅貝勒」、「固山貝子」、「奉恩鎮國公」及「奉恩輔國公」是頭六等,屬於高級皇族,是「入八分宗室」,即是他們都是八旗的領主或者旗主。後面六等小編就不多說了,畢竟我們接觸比較少。

是皇子就一定被封為最高等的「親王」嗎?非也!首先,早夭皇子少有封爵,不過亦有例外,例如董鄂妃所生之子出生三個月後夭折,但順治卻追封他為「榮親王」。

成年皇子通常會被封為「親王」、「郡王」或「貝勒」,並在爵位前加美號,例如《後宮甄嬛傳》的允禮,歷史上是先在雍正元年被封「多羅果郡王」,六年再封「和碩果親王」的。

咦~清帝那麼多皇子,豈不是通街都是王爺、貝勒爺?!當然不是!

清代封爵行「世襲遞降」制及「考封」制,例如「和碩親王」去世,他其中一個兒子(即世子)可以繼續爵位,但要降一等,只能是「多羅郡王」,其餘兒子要想封爵就要考試,考翻譯、馬箭及步箭三項,按表現封或不封爵,不過即使有爵位,亦只是低等爵位。如此類推,與皇室血緣愈疏,爵位愈低。

不過,大家有聽過「鐵帽子王爺」嗎?講的就是可以世襲而不降等的爵位,包括了十個親王、兩個郡王以及數個鎮國公及輔國公,當中最為我們熟悉的,應該非雍正時的怡親王胤祥(步步驚心裡的十三)、同治時的恭親王奕訢、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莫屬了。

話至此處,小編終於知嘉慶嬲嬲和珅的原因了!永琰明明是嘉親王,和珅卻稱呼他為貝勒,自動降等,是不放本王在眼內嗎?!

圖片來源:《步步驚心》、《後宮甄嬛傳》、《大太監》劇照

🔥想緊貼文章更新?請Like我們的 Facebook Page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istoryinDRAMA/

😠嫌字多文長?請Follow我們的 Instagram : @historyindrama

📺想按興趣搜尋新舊文章?請到我們的網站: https://historyindrama.wixsite.com/historyindrama

Welcome

 

兩個90後女生對歷史的熱愛,是從電視走到課堂,再從課堂走回電視之中。

 

希望在這裡,能凝聚同樣喜愛古裝片的你們,一同分享當中的歷史趣聞!

 

** 歡迎分享

**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

 Instagram Posts: 
 RECENT POSTS: 
 SEARCH BY TAGS: 
No tags yet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