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琅琊榜》— 你的名字

煲《琅琊榜》的時候,總是想靖王快點認出小殊,比起後知後覺的靖王,他的母親靜妃就聰慧得多,雖未親眼見過梅長蘇,卻只從一本書就猜到蘇先生就是林殊。

話說,蘇哥哥會在閒讀之書《翔地記》上加一兩筆批注,而因他母親晉陽公主的閨名與一地名相同,蘇哥哥寫此地名時習慣避母親名諱,少了一筆劃。後來,《翔地記》輾轉到了靜妃手上,恰恰就是因為這兩個避諱之字,讓靜妃認出故人之子。

「避諱」是指一種迴避君主、尊長名字的做法,在言談、寫作時以改字、缺字、減筆劃的方式處理君主或尊長的本名,以示尊敬。這個做法對現代人而言比較陌生,但原來「避諱」已存在了兩千年之久,可追溯至周代,直至清末才逐漸式微。

在劇中,蘇哥哥是避了家中長輩之名,用的方法是減少筆劃,歷史上也不乏避家諱的例子,例如司馬遷在寫《史記》上會避父親司馬談的名諱,遇上名字有「談」字的人就改為「同」字。不過這樣亂改人家的名字,特別是作為記史用途,不會引起混淆嗎?

對於我們而言,相對熟悉的該數「國諱」,亦即對君主的避諱了。大家到過北京的景山公園嗎?景山山腳正對著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,大家可知「神武門」原名是「玄武門」,在清康熙年間,為了避康熙愛新覺羅玄燁的名諱,而改稱「神武門」。人名方面,例如為了避雍正名諱,他的兄弟字輩就由「胤」改為「允」了。

「大不敬之罪」對愛煲劇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吧?所謂「大不敬」,即是做一些有損皇家顏面的事情,是律法所列的「十惡」之一,而不避皇帝諱正是大不敬中的一種罪名。

嘩嘩嘩,這樣好容易中伏呢!而且是一中就是十惡不赦的大伏,很危險!的確很易中伏,不過,避諱範圍一般是七世以內,倒不是不斷累積無止境的…

另外,亦有些皇帝是改自己的本名,避免民間因避諱而造成太大混亂,例如小編以前曾提及原名劉病已的漢宣帝劉詢、清朝嘉慶帝愛新覺羅永琰登基後亦改名顒琰。

圖片來源:《琅琊榜》截圖

🔥想緊貼文章更新?請Like我們的 Facebook Page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istoryinDRAMA/

😠嫌字多文長?請Follow我們的 Instagram : @historyindrama

📺想按興趣搜尋新舊文章?請到我們的網站: https://historyindrama.wixsite.com/historyindrama

Welcome

 

兩個90後女生對歷史的熱愛,是從電視走到課堂,再從課堂走回電視之中。

 

希望在這裡,能凝聚同樣喜愛古裝片的你們,一同分享當中的歷史趣聞!

 

** 歡迎分享

**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

 Instagram Posts: 
 RECENT POSTS: 
 SEARCH BY TAGS: 
No tags yet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