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《軍艦島》後又一話題韓國電影 —《逆權司機》在香港上映,小編當然要入場一看啦。
在韓國,《逆》的票房超越了宣傳強勁的《軍》,小編看畢兩套電影後覺得不難理解,對我們這代人來說,民主抗爭比戰爭更切身、更能引起其鳴。
或許導演是想把焦點放在民主抗爭而非單單的光州事件,或許因為韓國人太熟悉光州事件,所以小編覺得《逆》對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始末交待甚少。其實不知「光州事件」來龍去脈對觀賞電影沒太大的影響,始終焦點在鎮壓與抗爭,但作為歷史人,小編總覺得要弄明白光州究竟是甚麼一回事。
1979年,獨裁統治長達18年的總統朴正熙(朴槿惠她爸)被暗殺,韓國隨之實施戒嚴令,同時,民間掀起民主抗爭熱潮,各地都出現要求民主的遊行。這時,陸軍少將全斗煥發動雙十二政變奪取軍政大權。
1980年5月,也就是《逆》身處的時間段,民間要求全斗煥下台的示威不斷,首爾、光州都有幾萬人上街抗議。5月17日,全斗煥擴大戒嚴範圍,禁止所有政治活動、勒令大學停課、拘捕民主派人。
5月18日,光州學生與軍方空降部發生衝突,四百多名學生被捕。19日,軍方下令封鎖光州。接下來就是電影都有呈現的事件:媒體失實報導、MBC被縱火、二十萬人上街抗議。21日,光州民眾佔領了軍械庫,與軍方武裝對抗,同日,全斗煥封鎖光州與外界的通訊,下令實彈鎮壓。
電影中光州的戲份在司機和記者逃離後完結,原本以為光州片段能公諸於世,光州就有救了。然而歷史發展並非如此,軍民衝突持續,5月26日軍方出動坦克進城,抗爭者難以抵抗,陸續放棄。
1981年全斗煥繼任韓國總統,開啟近八年的獨裁統治。直到1987年,全斗煥「欽點」接班人激起民憤,民眾上街示威。因為1988漢城奧運舉行在即,全斗煥不能再次武力鎮壓示威,加上自信即使普選,反對派亦不會勝出,因此發表「629民主宣言」,宣布韓國實行無篩選的真普選。
「光州事件」亦隨之獲得平反,由被定性為「北韓共產勢力的陰謀」轉變為「國家民主運動的里程碑」。
圖片來源:kmdb、hankookilbo、mblogthumb2、자주시보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