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一夢,白雲蒼狗。錯錯對對,恩恩怨怨,不過日月無聲、水過無痕。所難棄者,一點痴念而已......相思相望不相親,薄情轉是多情累,曲曲柔腸碎。紅箋向壁字模糊,曲闌深處重相見,日日盼君至......
若曦的絕筆信被不知情的四爺擱在奏摺堆中,直至收到十四爺上奏若曦死訊時才恍然大悟,這段不知賺了小編多少淚水!
後宮妃嬪會否寫信給皇上小編不得而知,但若然大臣有事啟奏,就可以透過奏摺上達天聽。
清初時,大臣上奏制度沿用明朝「公題私奏」的制度,即公事用題本,私事用奏本。這些文書要先由通政使司轉交內閣進行漢滿翻譯,再經票擬意見後才呈交皇上,因此出現皇上都未知情大臣經已議論的情況,可見此制度既費時亦難保密,不利君主的集權。
在康熙朝時,更有效率、更保密的「奏摺」出現了。有感題本奏本的不便,康熙准許親信上呈不須經內閣票擬的「奏摺」。
奏摺制度如何運作的呢?大臣寫好奏摺後需裝入封套,封套外包黃紙,再把包好的奏摺放入匣內上鎖,鎖上還得貼上封條保密。這個奏摺套裝是由官方發出,並非任何人都可以私訊皇上的。
雍正銳意強化君主集權,當時要擴大「收風」渠道。因此雍正時,翰林、科道、郎中以上的京官;知府、道員、學政以上的地方官;副將以上的武官;參領以上的旗兵都可以使用密摺奏事。難怪四爺桌上有那麼多奏摺啦!
經皇上批閱的奏摺稱為「硃批奏摺」,下發軍機處抄一份稱為「錄副奏摺」的複製存檔,再發還呈奏人。雍正即位時還下令大臣在執行奏摺旨意後,包括康熙及他自己的硃批奏摺,要在年底時要交回宮中保存,個人不得抄錄留底。
另外,一些不宜外洩的奏摺,皇帝不會下發到軍機處,稱為「留中」。
所以,要「皇上親啟」並非沒可能,只是不是在信封上寫四個字,而是透過「奏摺」傳達。
圖片來源:《步步驚心》截圖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