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主和親、和蕃是不少電視劇會出現的情節,要不就是女主角被逼和親,最後男主角成功解救,就好似《宮心計2深宫計》中王皇后逼元玥遠嫁吐蕃;要不就是用來打撃後宮對手,好似《甄嬛傳》中以朝瑰公主遠嫁提醒生有溫宜公主的曹貴人。總之,和親在世人眼中絕非甚麼好事。
中原王朝利用「和親」換取邊關安寧的做法,始於漢高祖劉邦。經歷七日匈奴白登之圍後,剛剛建立漢朝的劉邦為了安定邊境,接受了劉敬建議,封宗室女為單于閼氏,與匈奴王結為姻親。(閼氏,粵音:胭脂,意指夫人)
西漢自高祖始,惠、文、景、武帝朝均有以宗室女子遠嫁匈奴的記錄,而四大美人中的「落雁」王昭君,就是在漢元帝時出塞的。《後漢書·南匈奴傳》記載,在丈夫死後,王昭君曾上書漢成帝請求回歸漢朝,卻遭成帝拒絕,命令她跟隨匈奴習俗,再嫁予繼子,即新一任單于。
除了漢朝,唐朝亦是一個送公主和親的朝代。相比漢朝時的魚目混珠形式,以宗室女子送去匈奴,唐代和親公主更為貨真價實。二十位和親公主中,有三名是真真正正的皇帝親女,包括肅宗的寧國公主、德宗的咸安公主和憲宗的太和公主,亦有部分是公主、親王之女。不過與嫡系皇室血緣較疏的宗室女子,仍是首當其衝的一群。
一說唐代和親公主,相信不少人即刻想起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,但其實被視為把中原文化帶入西藏的文成公主並非真正公主,只是皇室遠支的宗室女子,史籍上甚至沒有她父母的記錄。
今次的篇名,小編是取自唐代詩人李山甫《陰地關崇徽公主手跡》中的「誰陳帝子和番策,我是男兒為國羞。」,崇徽公主是唐朝將領僕固懷恩的女兒,在同為和親公主的姐姐死後,嫁給了姐夫回紇登里可汗。
和親公主的故事大同小異,對當朝者來說,只是國策之一,卻不知對一個只有十多歲的女子來說,孤身離鄉別井、遠嫁蕃邦是件多大的悲劇,幸運的或許在老年時回到故國終老,不幸的甚至被捲入政治旋渦中,客死異鄉。
圖片來源:《宮心計2深宫計》、《王昭君》劇照
Commentaires